
你還記得上一次,對別人說「謝謝」「不好意思」是什麼時候嗎?

在這個講求效率與自我表達的時代,我們卻常常忽略了「禮」,這個看不見卻超有力量的存在。
英國哲學家洛克早就說過:「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的習慣。」
💬 而我們的教育現場,正在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尊重與溫暖。
🌱「禮」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心的修養
很多人以為「禮貌」就是說說請、謝謝、對不起,做個表面功夫就夠了。
但真正的「禮」,是一種內心的尊重與謙和,是在日常小事中體現出來的品格與態度 🙏

在林口康橋,「禮」不是一門課,而是一種「生活方式」。
學校把「禮」融入每一個角落,從課堂到操場,從言語到行動,孩子每天都在「做中學」「學中做」。
💡林口康橋如何用6E教學,讓品格成為孩子的日常
近年教育部引進了美國教育學者瑞安的6E品格教育策略,
而林口康橋將這六個關鍵環節(典範、啟發、勸勉、環境、體驗、期許)具體落實在教學與校園生活中。

1️⃣ 理解:品格從思考開始
- 每月主題設計 ✨:透過品格小劇場、朝會故事分享,孩子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善與美。
- 問題引導學習 💭:鼓勵孩子主動思考「如果是我,我會怎麼做?」
2️⃣ 實踐:讓禮貌成為日常習慣
- 教室中學會等待、尊重他人發言的時機 🎓
- 公車上懂得先下後上、不大聲喧嘩 🚍
- 每週一次的「紳士淑女日」,從儀態中培養自我要求的能力 💃🕺
3️⃣ 體驗:用行動深化理解
- 菁英課程、行動勸募活動中,孩子學會與人合作、勇敢挑戰 💪
- 擔任小志工的過程中,懂得同理與付出 ❤️
4️⃣ 反思:從回顧中成長
- 老師透過生活故事分享與品格之星表揚,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真正值得學習的行為 🌟
- 犯錯不是壞事,重要的是學會反省、勇敢面對,並想出下次更好的做法 🧠
👨👩👧👦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起點
除了學校的努力,家庭的影響也不可忽視。孩子其實每天都在「觀察大人怎麼做」👀。
父母的一句話、一個眼神,甚至是一個舉動,都會變成孩子心中的「行為範本」。

與其說教,不如做榜樣
當我們願意蹲下來聽孩子說話,理解他們的想法、引導他們看見行為背後的意義,孩子就會更願意去成為一個「懂禮」的人。
🧩 禮,是通往人心的金鑰匙
「禮像氣墊,看不見但能減少顛簸。」許多衝突,不是因為做錯什麼,而是因為少了一句:「不好意思」「辛苦了」
💬 當我們學會用禮相待,生活就多了一點體貼與溫度。

禮,不是一次性的表現,而是長久養成的習慣。而一旦成為習慣,它將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超能力。⚡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