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放下應該「管教」的焦慮,選擇用「好奇、想同理更多」陪孩子長大|SEL教我的5件事

🧒我可以與孩子溝通更順暢嗎?

如何放下應該「管教」的焦慮,選擇用「好奇、想同理更多」陪孩子長大|SEL教我的5件事🌱

家長是否會好奇、想理解孩子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嗎?

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就有情緒波動,或許他是對失敗感到不安與恐懼;
有的孩子在課堂上無法專注,也許是緊張與焦慮的感受尚未得到舒緩;
有的孩子言語或行為違反規範,然而憤怒的情緒,可能源於他有被信任與理解的需要,卻沒有獲得滿足。

不論是在教育、家庭或是社會中,我們能觀察到孩童、青少年甚至成人的情緒困擾議題愈發普遍。在表達與理解的雙向互動中,作為家長的角色,我們是如何達成有效的溝通?又我們能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呢?

自我同理:我們如何覺察/理解情緒,並知道當下自己的需要為何呢?

同理他人:我們如何在慣性反應前,選擇先專注聆聽對方,並嘗試猜測、理解他的需要為何?

誠實表達:我們如何兼具自我同理與同理他人,以滿足雙方的需要為前提,有機會實踐「我訊息」的愛的語言,誠實提出請求呢?

社會情緒學習( SEL )是我們學習認識、辨別與調節情緒的一門生活能力的功課,這與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並維持正向關係息息相關。

父母、師長是孩子最親近的學習榜樣,大人的所作所為,總在有形、無形之間,讓孩子起了模仿的效應,漸漸地塑造孩子的認知、情意、與行為。因此不僅孩子需要社會情緒學習,作為大人的我們也需要一起學習!

SEL在林口康橋被定義為學習之「道」,就如同空氣般俱生融合於學生的學習發展之中,在孩子的學校日常中,無論在正式的課堂上,亦或非正式的活動學習中,師生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,透由自我、他人與環境互動的經驗積累,轉化為自身的意義,最終能夠成為一位為自己選擇負責任的全人學習者
所以「社會情緒學習」不全然是一門獨立出來的課程,而是融入於所有學科學習之中的。

更重要的是:在實踐當中,師生們能活出SEL,使其成為生活中滋養幸福感的泉源,為全人學習的生涯旅程澆灌更多的可能


學會理解,我才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,SEL教我的5件事

第1件事:說話前,先看見「我的意圖是什麼?」

很多時候,話沒說幾句氣氛就失控了,不是因為我們不愛孩子,而是因為我們用批評包裝了關心,此刻,孩子卻只感受到壓力與否定。

菲莉校長曾說:「你的話語背後的意圖,會決定對方的回應。

你是不是也常在關心中摻雜了批判?例如:

「你應該先寫完功課再玩手機!」

這樣的話,雖然出於好意,孩子聽到的卻是壓力與不被信任。
如果改說:「我注意到你最近蠻常滑手機的,我有點擔心你的學習進度,我們能不能討論一下?」
語氣一變,關係就不同了。

你與孩子對話的意圖是為了指導、還是控制、或是發洩?又或者你真心想跟孩子重新連結、希望理解他的需要?

SEL 教我:真正有效的溝通,是以關心為出發點,而非情緒的出口。對方在你說話的同時,他一定能接收到你的意圖何在,所以,你要先理清你是帶著什麼意圖在進行這一場溝通。


第2件事:情緒教育開始前,先從「大人先練習」

SEL不是一門只有學生才需要的課,它更是一面鏡子,讓大人先看見自己。

🔑 推動SEL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:大人先練習自我覺察

當孩子失控時,如果我們也立刻情緒爆炸,那可能遠離了教育的初衷,反而進入了控制、管理的狀態。

📌 下次遇到情緒升溫的時刻,不妨先做這三步:

  • 停一下,深呼吸3秒
  • 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什麼情緒?它來自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?」
  • 再開口,用連結代替指責

這不是退讓,是另一種更有力量的關係連結的選擇。


第3件事:學會「自我同理」,才有能力理解別人

很多時候,我們連自己都搞不懂自己。
SEL提醒我,理解孩子前,我得先問自己:「我懂我自己嗎?」

🪞 自我同理的三步驟:
1️⃣ 情緒覺察我現在是生氣、委屈、還是失望?
2️⃣ 辨識需求這份情緒,是因為「不被尊重」?還是「想被看見」?
3️⃣ 表達請求不是要求,而是請求對方理解你的需要,願意一起解決。

📖 例如:「看到你最近成績下滑,我感到擔心,因為我真的很重視責任。我們來談談你使用3C的時間怎麼調整,讓你的學習更專注,這樣好嗎?」

這樣的對話,有機會讓親子關係重新正向連結。


第4件事:真正的同理,來自深度傾聽

SEL的核心技能之一就是:傾聽

但這不是邊滑手機邊「嗯嗯」的那種敷衍,而是……

👭 你可以試試這個「同理圈」練習:三五好友輪流分享一件近期的情緒事件,其他人專注於傾聽,並試著好奇、推測發言者其情緒感受的背後,是因為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?

🗣「你那麼不開心,是因為你需要『OO』嗎?」

沒有建議,沒有批評,只有純粹的理解。這種被聽見的感覺,是療癒的起點🌿。


第5件事:孩子行為背後,藏著「生命重要的需要」

一句話,改變我看孩子的方式:
「錯誤的行為,不能被接受,但可以被理解。」
🔹 一個說謊的孩子,也許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尊嚴;
🔹 一個打人的孩子,可能只是太渴望被關注;
🔹 一個抗拒權威的孩子,也許是在捍衛自我價值。

我們當然不鼓勵說謊、不容許打人、也不能忽視在規則教條中拔河的張力。
但SEL教我們:如果只停在責罵,我們永遠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內在狀態。
我們常常只看到「行為」,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情緒,與情緒背後的需要

🎯 SEL教我們:孩子不是故意要惹怒你,而是在用他會的方式,表達「我有一個需要,而這個需要還沒有被滿足。」


🧭 SEL是一種帶著理解的生活方式

SEL,是一種帶著理解的生活方式,
SEL,不是一種新潮的教育理論,而是一場從「認識自己」、「同理自己」出發,走向理解他人、連結關係、面對衝突、修復情感的生命旅程。

在這個為因應快速變動,而充滿焦慮/壓力的時代,它幫助我們依然能:

✨ 保有「悅納自己」的勇氣
✨ 學會「與人同行」的能力

下一代的情緒韌性,不會自動長出來,它,從我們這一代願意刻意練習開始。

我們不需要完美,我們只需要:多一點誠實、多一點練習,和多一點點勇氣。

✨當你多問一句:「你還好嗎?」
✨當你願意先傾聽,而不是急著糾正,你會發現,連結關係的心門,就悄悄打開了

分享好友
延伸閱讀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