💥青少年愛冷戰?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……

教你用善意溝通打開孩子的心門🧠💞


「孩子長大了,好像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…」
「我只是想關心,怎麼每次開口就是吵架?」
「我們的關係,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難講話?」

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,許多爸媽的心聲其實都是:
「我好想靠近他,但不知道怎麼開口。」

別急,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困擾。
其實,大多數青少年不是不願意溝通,而是:

「沒人教他們怎麼說」;也沒人示範「怎麼聽」💬

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一套實用的對話方式……
善意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 NVC)💡
它能幫你走進孩子的內心,讓彼此都不再那麼受傷。


💥善意溝通: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一種對話方式

善意溝通不是技巧,是態度。
它讓你從「命令」變成「請求」,
從「情緒爆炸」變成「情緒轉譯」,
從「對立」變成「連結」。

當我們說話方式改變,孩子的防備也會跟著鬆動。

這套方法有4個簡單步驟,但威力超乎你想像👇


🧩Step 1:觀察(Observation)

🔍 只說出事實,不加批評

對青少年的溝通開場,最忌諱的就是一上來就貼標籤
像是:「你整天就知道滑手機!」、「你都不認真!」
這些話孩子一聽到,心門立刻關起來。

👉 不如這樣說:
✅「我發現你這兩週週末都在外面,沒待在家念書。」

這樣說,只是描述你看到的事實,而不是在評價他。
讓孩子先感受到「你是想理解,不是批評」,他才願意繼續聽你說。


💗Step 2:感受(Feeling)

💬 說出你的內在情緒,不是對他的情緒反應

爸媽常常會這樣說:「你這樣讓我很生氣!」
但在善意溝通中,我們會更深一層,不是控訴,而是分享情緒來源。

👉 你可以說:
✅「我有點焦慮,也有點擔心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。」

青少年其實非常敏感,他們不是拒絕感受,而是抗拒指責。
當你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怪罪他們
他反而會願意停下來,感受你的立場。


🌱Step 3:需要(Need)

🧠 告訴孩子你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

大多數的親子衝突,背後都有一個「沒被說出來的需求」。
不是因為孩子打電動生氣,而是你需要安心、秩序、規律
不是因為孩子晚回家發火,而是你需要知道他是安全的

👉 你可以這樣說:
✅「我希望你能考上自己想去的學校,因為那是你夢想的開始。」
✅「我真的在乎你的安全,不知道你在哪裡,我會很不安。」

當你揭開情緒背後的「需求核心」,孩子才知道你在乎的到底是什麼。


📢Step 4:請求(Request)

🙋 給出明確、正向的期待,而不是命令或批評

善意的請求,不是命令,也不是情緒勒索。
它是對未來的邀請,是一種「我想和你一起更好」的語氣。

👉 例如:
✅「如果你晚回家前能傳個訊息給我,我會安心很多。」
✅「你願不願意下週末留一天在家複習?我可以幫你準備點心~」

請求越明確,孩子越容易回應。模糊的抱怨,只會造成距離。


🎭真實案例:同樣的情境,用善意說話,結果完全不同!

情境一:孩子週末都在外面玩

❌ 舊方式:
「你現在就知道玩,怎麼對得起自己?!」

✅ 善意溝通方式:
1️⃣「你最近兩週週末都不在家」
2️⃣「我有點焦慮」
3️⃣「因為我真的希望你能好好準備學測」
4️⃣「你願意週末找一天在家唸書嗎?」

🧠➡️❤️ 從被罵 ➝ 感受到支持與信任


情境二:孩子沒報備晚歸

❌ 舊方式:
「你怎麼可以都不講一聲?太沒責任感了吧!」

✅ 善意溝通方式:
1️⃣「我今天沒收到你的電話」
2️⃣「我其實有點焦慮」
3️⃣「因為我很重視你的安全」
4️⃣「下次你可以傳個訊息讓我知道你一切都好嗎?」

📱 一句話,可能讓孩子回你一則「平安到家」的訊息💬


🎯總結:真正有力量的對話,是從理解開始

青少年不是「愛冷戰」,只是還不會說。
而爸媽,也需要學習用一種不傷人、不壓抑彼此的方式來表達愛。

當你願意放下「我是大人我要你聽話」的角色,
換成「我也有情緒、我願意分享、我願意聽你說」的姿態,
孩子會發現:
你不是在命令他長大,而是在陪他長大。


📌最後提醒自己這四句話👇

✅ 我描述的是事實,而不是批評
✅ 我說出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責怪對方
✅ 我揭示我的需求,而不是情緒反應
✅ 我提出具體請求,而不是模糊的要求

你越願意真誠表達,孩子就越有勇氣打開心門。

善意,不是退讓,而是讓愛有出口💗

分享好友
延伸閱讀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