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他最近完全讀不進去😩」
「怎麼說都沒用…」
「明明很聰明,就是沒動力!」
這是不是你最近的日常?
其實孩子不是「讀不進去」,而是「心裡不想」。
當學習變成被要求完成的任務,而不是主動選擇的過程,那麼倦怠、拖延、抗拒就會一起登場。
想讓孩子重新啟動學習動力,不是靠獎勵或懲罰,而是要理解「動機的三層模型」:
🎯 目標 → 策略 → 回饋
從麥肯錫的思考角度出發,簡單帶你看懂孩子「讀不進去」的背後邏輯,陪他一步步重建方法與信心。
💭 一、先清楚目標是什麼,明確知道自己想學到哪裡
第一步一定要先釐清目標,因為方向錯了,努力只會白費。
許多孩子不是懶,而是陷入了「目標迷航」:
1️⃣ 目標太空:只知道「要考好」,卻不知道「要進步的是哪一科、哪個部分」,沒有明確方向,努力就會像是在霧裡開車。
2️⃣ 目標太近:只顧著準備下一次考試,沒想過自己想真正學會什麼,結果考完就忘,也會覺得學習很空泛。
3️⃣ 目標太重:給自己訂得目標太高、太多,一次想學會全部,反而壓力太大,容易放棄。
👉 家長若只催促「快去讀書」,卻沒有一起釐清方向,就像在錯的地圖上踩油門。所以,最有效的做法是陪孩子一起問:「我想達成什麼?我可以從哪裡開始更接近它?」
透過這樣的「問題導向」思維,會讓目標更清晰,學習才有方向。
這不只是學習技巧,更是思考力的養成💪。
🧩 二、選對策略,路更好走:拆解結構讓學習變容易
有了目標之後,第二層就是要選擇「策略」,這是許多孩子最常卡關的地方,他們其實想努力,但卻「不會方法」。
例如,麥肯錫有一個黃金法則:MECE(不重複、不遺漏)。
面對龐大而複雜的任務,他們不會一頭埋進去,而是先拆解成清晰的小步驟,再逐一突破。
就像拼圖一樣,整幅拼圖看起來雖然很複雜,但如果能先拆分成一塊一塊的小區域去完成,最後就能容易拼出完整的大拼圖。
📚 學習也是如此。
孩子常被「要讀的太多」給壓垮,當孩子懂得用結構思考,就能把「混亂的知識」變成「有系統的理解」。
透過分類、建立學習架構,並設定優先順序,可以讓看起來很難的事情,一步步變得簡單,繁重的學習也會變得更清楚、有條理。
這不只是學習的方法,更是一種面對任何挑戰時的一種策略辦法。💪
🎯 舉例:
- 「要準備整本課文」→ 改成「今天讀兩頁+做五題題目」。
- 「英文要進步」→ 改成「每天背5個單字+看1段影片」。
這樣的拆解有兩大好處👇
- 拆解後,目標更容易達成,會帶來即時成就感。
- 每完成一步,大腦就貼上一個「我可以」的標籤,而每個成就的背後,都是透過無數的小成功去推積的。
✨ 家長要做的就是陪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,建議可以這樣:
- 一起設定「一週目標」
- 用貼紙或進度表可視化每個小目標
- 每次完成給具體且正向的肯定👏
🔁 三、善用「回饋」持續調整,讓學習變成可優化的旅程
在學習的過程中,沒有人一開始就可以做得完美,因此重點不在零錯誤,而是能透過回饋,不斷修正。就像走路要靠不斷微調步伐才能走得直,學習也需要回頭看、再修正方向。
🧠可以試著讓孩子每天花3分鐘做「小檢核」:
1️⃣ 我今天學到了什麼?
2️⃣ 哪裡還不懂?
3️⃣ 明天想怎麼調整?
這樣的微反思能幫孩子建立起「自我回饋系統」,也讓孩子重新找回「可控感」,讓學習不只是「被動應付」,而會因為「想讓自己變得更好」慢慢開始「主動學習」了🚀。
- 「你覺得這次哪裡準備得比較好?」
- 「哪種方法你覺得最有效?」
- 「下次要不要換另一種方式?」
這樣的對話能讓孩子明白:學習中沒有失敗,只有結果與回饋,每一次嘗試,都是更接近目標的過程。🌱。
🌈 讓學習有方向、有方法、也有成長
「目標 → 策略 → 回饋」,這三層就像一條讓學習重新啟動的電路⚡。
孩子缺的不是「努力」,而是「動力」,習慣以下三層動機模型:
🔹 先釐清問題(目標)
🔹 再拆解步驟(策略)
🔹 最後檢視結果(回饋)
那孩子將會知道為什麼學(目標)、怎麼學(策略)、如何繼續(回饋),
他們將不再是被催促的機器人,學習也會從混亂變成「可控、可進步的旅程」。
家長能給的最好支持是 少一點催促,多一點提問。
把「你為什麼不讀?」換成「我們一起想想怎麼讀得更好?」
這樣的轉變,就是讓孩子從倦怠回到有動力學習的關鍵✨
因為真正的學習動機,不是被催出來的,而是被啟發出來的。 ❤️








